室的结构,上部结构设抗震缝,而地下室没设
按多塔结果计算地下室及其顶板配筋,上部结构配筋也可以采用;按离散模型计算各塔楼的周期比、刚度比、位移和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上部结构配筋也可以采用(但需要注意风荷载这一问题会过于保守,此时可以交互修改该方向的风荷载值);
带地下室的结构,上部结构设抗震缝,地下室也设缝
除基础外,所有按离散模型计算,因为多塔模型中各塔楼应该是有共同的大底盘楼层;
来自钢结构论坛:
言论一:对于设缝结构,通常采用的计算模型有两种:其一是将各结构单元离散开,分别计算,可以称之为"离散模型",该模型除与风荷载有关的计算结果外,其他的结果都是对的,若风荷载是控制作用,而直接采用设计结果,可能过于保守,此时可以交互修改该方向的风荷载值;缺点:不便于整个楼层绘图,只能手工拼图;其二是把各结构单元综合在一起计算,此时要把每个结构单元定义为多塔楼,程序使用多塔楼结构计算模型进行设计计算,当然此种模型也存在风荷载偏大的问题,还有采用整体模型计算时"周期比"验算指标是不对的.
言论二:如果你的框架底部没有连通的地下室的话,建议分开计算。
1、计算各部分框架的周期、位移等指标时必须分开计算; (同言论一)
2、计算配筋时分开和整体计算的结果都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自己好像试 过,计算结果会有一些差别,可能是计算程序的问题);
3、如果是从上到下彻底用抗震缝分开,下部没有大底盘就不存在多塔这样的概念;(个人想法:如果基础在一起,还是应该采用多塔模型)
4、计算基础时可以整体计算,这样多柱的联合基础计算会更准确一些震缝的抗bai震设计规范是防震缝小du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zhi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dao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砌体建筑,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是纵横墙混合承重的结构体系。
4、在设防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地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建筑宜设防震缝:建筑立面高差在6m以上。建筑有错层且错层楼板高差较大。建筑各相邻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此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50-100mm。
5、缝两侧均需设置墙体,以加强防震缝两侧房屋刚度。防震缝要沿着建筑全高设置,缝两侧应布置双墙或者双柱,或一墙一柱,使各部分结构都有较好的刚度。防震缝应与伸缩缝、沉降缝统一布置,并满足防震缝的要求。一般情况下,设防震缝时,基础可以不分开。
1.4 钢筋bai混凝土房屋需要du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防震缝宽度应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高度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10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类型不同时,宜按需要较宽防震缝的结构类型和较低房屋高度确定缝宽
bai(GB50011-2001)中规定:du多层砌体房屋结构有下列情况之zhi一时,应设置防震缝,缝两dao侧均应设置墙体: ⑴ 房屋立面高差在6M以上;
⑵ 房屋有错层,且楼板高差较大;
⑶ 各部分结构刚度、质量截然不同时; 高层钢筋砼房屋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防震缝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 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⑵ 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⑴项规定的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⑴项规定的数值的50%;且均不小于70mm。
,宜用防震缝划分成较规则简单的单元。但对高层结构,宜尽可能不设缝。
当需要设置防震缝时,其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
(2)框架——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对框架规定数值的70%,抗震墙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可采用上述对框架规定数值的50%;且均不宜小于70mm。
(3)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需要较宽的规定采用,并可按较低房屋高度计算缝宽。
(4)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
采用偏心式基础
这种方式多用于荷载较轻,层数不高的砖混结构中,它要求地基承载力比较高,这样基础断面尺寸不很大,基础偏心不致影响整个结构。在保证缝宽尺寸的情况下,低层部分基础偏心可能大些,因为它的基础断面尺寸相对小些,使两侧基础偏心较为合理。
(2)交叉式基础
这种做法也称为跨越的基础,这种做法必须设置基础梁,才用这种做法实施起来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基础梁的位置,跨数,跨度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墙体传下来的荷载计算出梁的弯矩剪力,在根据剪力的大小与地基承载力来确定墩的尺寸,墩与墩之间应完全分开,如果需要,各墩还应配筋,这种做法多用于偏心基础不能满足的砖混结构和一边砖混,一边为框架的混合结构形式。
悬挑做法
要求沉降缝一侧纵墙端为悬挑基础,纵墙端部没有承重横墙,这种方式灵活性大,结构布置比较简单,适用于地基情况,但建筑构造处理比较复杂,它须设置轻质隔墙来减轻自重,实际上,我们也可把悬挑基础设置成悬挑梁,与墩式基础结合起来用,这样纵墙端部也可是承重墙,它能更好地满足建筑物的构造要求。
铝合金变形缝盖板如何设定厚度
铝合金变形缝盖板的厚度和表面宽度一半是根据建筑变形缝的实际缝宽来确定的。一般常规的按下来厚度选择:
内墙、外墙、吊顶、屋面变形缝铝合金盖板厚度选用:
缝宽为50 --10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1.0mm--2.0mm;
缝宽为100--20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1.2mm--2.0mm;
缝宽为200--30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2.0mm--3.0mm;
缝宽为300--50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3.0mm以上厚度;
地面变形缝铝合金盖板厚度选用(承重型根据情况不同适当加厚):
缝宽为50--150 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4.0mm;
缝宽为200--25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5.0mm;
缝宽为300--350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6.0mm;
缝宽为400以上的铝合金面板采用厚度为8.0mm以上厚度。
注:对于地面变形缝。铝合金盖板的厚度不得小于4mm.
变形缝的结构特征及种类
1、金属盖板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及不锈钢)中心盖板、不锈钢滑杆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金属盖板型的特点是在盖板与固定于变形缝两侧的基座之间采用不锈钢滑杆链接,安装时滑杆按45斜放,当基座变位时,金属盖板始终保持位于缝的中心,当用于楼地面时可以增加盖板厚度,提高承载能力。一般承载型荷载为18.4KN(7.5t叉车通过)。承重型可根据工程要求磋商而定。
2、金属卡属型:
有铝合金基座,铝合金边侧盖板、铝合金中心滑动盖板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中心滑动盖板是夹在边侧盖板与铝合金基座之间的,外观整洁,安装方便。
3、双列嵌平型:
由铝合金基座、铝合金中心板、不锈钢滑杆和橡胶组成,适用于缝宽50—450mm。双列嵌平型的铝合金中心板是凹槽形的,槽内可嵌入石材、地砖、地毯等装饰材料,适用于洁净度要求高的楼地面。
4、单列嵌平型:
有铝合金基座和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25-100mm。安装以后橡胶条与装饰层结合平整、严密。
5、抗震型:
基本上分为两类。外墙和屋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是以橡胶弹性体为主的专用装置,适用缝宽50-450mm.楼地面的抗震型变形缝装置有铝合金基座、中心盖板、滑杆及抗震弹簧、橡胶条组成。适用缝宽50—450mm。当的真发生时,带有抗震弹簧装置的滑杆受力后变形,可使中心盖板基座的边框上升,以保护变形缝的两侧建筑结构不受损坏,当受力消失后,中心盖板会自动恢复原始状态,它可以承受多方向的变位,具有接缝平整,装饰效果好等特点。部分单列弹性橡胶条组成的楼地面变形缝装置只适用缝宽50-100m。